用户: 密码: 验码:      
  ChenDuxiu.Net 当前在线128
注册、发文请设置浏览器兼容。   
  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  研究动态  陈研通讯  独秀生平  独秀文章  独秀墓园  故乡人文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研究动态>>研究文章
  共有 9889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发表日期:2008年9月12日      作者:安庆陈独秀研究会 李银德     【编辑录入:李银德

 

                                                             

陈独秀,字仲甫,号实庵,谱名庆同,官名乾生。安庆人。因写文章和秘密工作的需要他一生用过30几个名字,而在《新青年》杂志上他用的名字就是陈独秀。他一生辉煌的事业很多,创办《新青年》可算得是最顶尖的一件了。

19156月,陈独秀和易白沙从日本回国到了上海。20日,他的朋友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为他设宴洗尘。在筵席上,他对汪孟邹说: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不过是一块招牌而已,现在袁世凯连这块招牌也不要了。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须从思想革命开始,首先要革中国人思想的命。“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陈独秀在二次革命失败后,经过沉思、求索得出的结论是:救国图存,首先要进行思想革命。这就是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动因。

1915915日,由陈独秀主撰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了。出刊后,因当时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办有《上海青年》(周报),他们向陈独秀提出了异意,说《青年杂志》和他们的《上海青年》名字雷同,应该改名。所以《青年杂志》从第2卷第1号起,正式更名为《新青年》。

《新青年》是个革命性、战斗性很强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每期约100页,六号为一卷。初刊时编辑部设在上海。1917年,陈独秀应北大校长蔡元培的邀请到北大任文科学长,《新青年》也随之迁到北京。从第21号至第3卷第6号,由陈独秀主撰。第4卷第1号(即1918115日)起,改为同人刊物,由陈独秀负主要责任,刊物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轮流编辑。鲁迅和刘半农也参加编辑会议。1919年爆发了“五四”反帝爱国运动,陈独秀因在北京新世纪屋顶花园散发传单被捕,加之《新青年》编辑部内部发生矛盾,意见分歧加大,《新青年》第6卷第6号拖延4个月才复出刊。从第7卷第1号起又改由陈独秀一人主撰。1920219日,陈独秀由北京返回上海后,《新青年》编辑部又随之迁回上海。从第8卷开始,《新青年》成为陈独秀在上海组织的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192271日出版第9卷第6号后,休刊。1923年《新青年》随着陈独秀来到广州,改为季刊,在广州创刊,根据中共“三大”决定,从615日起,《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机关刊物,由瞿秋白主编,到19267月停刊。

《新青年》创刊,似一声春雷,震醒了中华民族。它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发动了“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它宣传马列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打下了思想基础和培养了干部;它提倡文学革命,推广白话文,一扫中国几千年以来封建文化的传统。

《新青年》创刊后,陈独秀屡遭反动军阀的政治迫害和国内持有封建主义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顽固派的围攻。陈独秀的态度则是“有不顾迂儒之毁誉,明目张胆以与十八妖魔宣战者乎?予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为之前驱!”又说:“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这种革命战斗的精神,影响了一个时代。


上一篇:"五四"精神 普世价值
下一篇:抛弃民主就是糟蹋社会主义——陈独秀晚年的民主思想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历史的反思——陈独秀研究剪[99149]
 · 独立高楼风满袖[90505]
 · 笨也是鞭子——兼怀陈研前辈[86314]
 · 立志报国,投身革命[83810]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验 证 码:
*用 户 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4 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本站顾问:沈寂 程继兵 徐晓春 张皖宿 主编:李银德 执行主编:陆发春 万多胜 蒋正涛

陈独秀研究 投稿信箱:shanghaipet@qq.com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发文管理

联办协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

皖ICP备11019635号-3 给我留言 赞助网站

| 网站地图 |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

xml聚合新闻rss2.0 firefox全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