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ChenDuxiu.Net 当前在线184
注册、发文请设置浏览器兼容。   
  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  研究动态  陈研通讯  独秀生平  独秀文章  独秀墓园  故乡人文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陈研通讯>>陈研通讯
  共有 20283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箭在弦上

  发表日期:2010年9月23日   出处:财新网    作者:胡舒立     【编辑录入:多声

 

    温总理的四“要”主张提纲挈领、蕴含深意,可视为政改突破口,而最重要的是尽快行动起来。

  今年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以此为契机,改革思潮再次涌动,其中又以温家宝总理在深圳的讲话最受关注。这是因为温总理重申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提出“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虽然这段话并未出现于官方通讯稿的突出位置,却在海内外引发强烈回声。足见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题、以整章篇幅再度详细阐释政治体制改革任务三年之后,公众对是项改革仍是何等殷殷以待!

  知易行难。中国改革已经到了必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虽不断有技术性进展,然而,在财税、要素价格改革等政府曾作出庄严承诺的领域,迄无重大突破。原因复杂,而主要障碍便是政治体制改革止步不前。由于政改滞缓,文化、社会体制改革亦难有大突破。深化改革障碍重重,令公众对改革本身的评价和预期产生分歧。在改革开放已逾卅载、中国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之时,领导人仍不得不重申“只有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国家才有光明前途”,这正是改革“边际效益”下降的反映。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拖不起、等不得了。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具有“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的关系,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对此早有清醒认识:“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回首改革开放之初,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一度并行不悖。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推进党政分开、强化人大职能、在重大问题上政府与公众对话,便是早期改革的尝试。但是,20多年来,政治体制改革力度不足,却是不争的事实。值得警惕的是,当前出现了一种论调: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功,反过来证明了中国政治上的成功。按此逻辑,中国60多年来几无变化的政治体制,先验地既适应计划经济,也适应市场经济;基于这种“中国模式”之“政治优势”,过去不必改革,今后也无需改革。这种论调无视当前经济发展与政治体制不相适应的现实,与中共已有的政改决策相抵牾,也是对昭昭民意的漠视。

  政治体制改革举步不前,也与一些认识上的现实顾虑相关。其中最大的顾虑是担心政改稍有不慎将导致社会动荡。这种顾虑可以理解,也值得重视,但如果疑虑过重,则只能延后改革,进一步累积社会失稳的因素。

  应该看到,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确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各阶层、各地区间经济纽带牢固,企业和公民的产权关系、法律关系空前明晰,公民人格独立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初步觉醒,NGO等社会组织焕发活力,新一代公民期待经过启蒙,建设理性社会。因此,只要政改渐进、有序,就不必担心“纷争四起、国无宁日”。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转型经验充分表明,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细波微澜或难避免,但只要稳步迈向真正的民主社会,现代经济社会运行机制断难被颠覆。而政改推进必须与社会、文化改革相同步,并与深化经济改革相辅相成。

  30年前深圳特区成立,其前期发展曾伴随着激烈的争论,其实质是要不要改革。如果说,当年的争论主要是意识形态之争,那么,当今的改革争论则更多基于复杂的利益诉求。欲推进整体改革,需要建立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协商沟通机制,既避免少数人的专断,又避免“多数的暴政”。然而,改革毕竟不可能完全迎合既得利益集团的需要。当前,社会利益冲突加剧,群体性事件多发,人心思变,民气可用。富有胆识的政治家不难找到可以依靠的社会力量,从而让政治体制改革启碇,整体改革扬帆。

  因为政改特有的敏感性,近两年来相关改革主张每每以“政府改革”“行政体制改革”代之,事实上避开了改革的主体任务,在实践中也难以有效推进。此次温家宝讲话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包括“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要从制度上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又得不到制约的问题,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坚决惩治贪污腐败;要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特别是要保障司法公正,重视保护和帮助弱势群体,使人们在生活中有安全感,对国家的发展有信心”。此四“要”主张提纲挈领、蕴含深意,可视为政改突破口,而最重要的是尽快行动起来。


(责任编辑:维尼)

上一篇:陈独秀孙女追忆祖父:他是一个革命者,不是一个政治家
下一篇:张君与陈独秀研究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历史的反思——陈独秀研究剪[99149]
 · 独立高楼风满袖[90505]
 · 笨也是鞭子——兼怀陈研前辈[86314]
 · 立志报国,投身革命[83811]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验 证 码:
*用 户 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4 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本站顾问:沈寂 程继兵 徐晓春 张皖宿 主编:李银德 执行主编:陆发春 万多胜 蒋正涛

陈独秀研究 投稿信箱:shanghaipet@qq.com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发文管理

联办协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

皖ICP备11019635号-3 给我留言 赞助网站

| 网站地图 |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

xml聚合新闻rss2.0 firefox全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