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ChenDuxiu.Net 当前在线145
注册、发文请设置浏览器兼容。   
  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  研究动态  陈研通讯  独秀生平  独秀文章  独秀墓园  故乡人文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研究动态>>感悟随笔
  共有 11924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请陈独秀孙女吃顿饭

  发表日期:2011年6月2日      作者:黄亚洲(《开天辟地》编剧)     【编辑录入:zhelechi

请陈独秀孙女吃顿饭

黄亚洲

来京写作已一月有余,写得“手抽筋”之时,忽动念头,邀请陈独秀的孙女来吃一顿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曲线救国”,以表达对陈独秀的一种敬重。历史长河太长,咱够不着,现时的北京饭馆还是够得着的,这一个多月来,天天窝京城小饭馆点一两小菜,几份油腻腻的菜单早都背熟。

未曾谋面的陈红教授很爽快,来短信说“我先生也来行不行”,这种不见外的脾性真令人赞赏。一见面,都是“四零后”,我属牛,她属马,人生做牛做马,话题就多。

陈教授见面就说要为当年的电影《开天辟地》感谢我,说是一份迟了二十年才表达的感谢,这使我汗颜。当然,1991年公映的《开天辟地》,头一回表现了陈独秀的屏幕正面形象,使得那时候的众多中国大陆人吃一惊:“原来陈独秀不是坏人?”说起这些,真是令人扼腕。

问题是现在的许多事情也令人扼腕,虽说过去了整整二十年,虽说在历史的真相方面,许多事情正在浮出水面而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事物的本来面目,但是国人的认识程度还是远远滞后,赶不上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这很无奈,这是一种政治滞后。

这种滞后是有意造成的,怪不了国人的不智慧。

中国人是很聪明的,但一直是小聪明多,大聪明少。我们中华民族若是一个很成熟的民族,也不至于吃那么大的苦头,弄得一部现当代史如此血肉模糊。当然,现在我们已越来越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聪明,这也是智慧的表现。

谈起四川江津那个“石墙院”,我们的兴奋就溢于言表。我找出一首小诗,当着王镇远陈红夫妇读了一遍。这是我六年前去那里瞻仰后在回程时的小汽车上写的,可见我当时的心绪难平,诗题就叫《江津, 陈独秀乡间客寓》:

在暗黑的小屋里,在门边,遗体放了两天。身上仅裹了几尺白绸,作为灵魂的渡船。

身无分文。长江边一方墓地,也是友人所捐。

而现在,世界上无数的史册和教科书,为了迎接他的载重,都预留了版面。

我们的党史专家们,也已经把许多章节删去,以便让腾出的空白,与白绸的颜色,保持一种关联。

现在想来,思想,真的不是物质的东西。供作思想的营养,有时候,就是时间!

石墙院, 陈独秀倒下的地方,历史的伤痕,至今,没有复原;他在后院种下的那株梨树,已经成人,然而,果实,仍是又青又酸。

当然,既唤作石墙院,便自有一种堡垒的风范:这个世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旗帜,在等待旗杆!城堡的基石,在风中,纹丝不动;山脚下,也始终是长江不死的波谰!

遗体可以抬走,思想没有晚年。

陈教授很同意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也同意“思想不是物质的东西,供作思想的营养,有时候就是时间”这样的表述。

我们对时间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我也勉励自己,在以后写到陈独秀的时候,能对这位我最敬重的中国人有更加客观的表达。现在我们的束缚还是那么多,各地的陈独秀研究会不是被解散就是工作得谨谨慎慎,这种状态绝对不是对历史应有的的尊重。

一个很小的例子也可以说明问题的尴尬。那个陈独秀住过的北京四合院,箭杆胡同9号,现今的箭杆胡同20号,也是当年名震全国的《新青年》杂志编辑部所在地,一个近乎神圣的地方,现在却还是个住着六户人家的大杂院,而且东房的面积已被“民政部大楼”割走了,只剩一个“门脸”儿;虽说院子门口立有一块牌子,称作是“市一级”的文保单位,但却破旧不堪,已是多年的“四类危房”,一直不见修缮。陈独秀的孙女婿王镇远先生曾经担任过北京市规划局副局长,现今还是市政府参事,以这样的身份多次呼吁有关部门迁出居民、修缮保护,但仍是无所回应。

回应其实是有的,那就是“六户人家的搬迁费用太高”。对一级政府而言,六户人家的搬迁费用能算高吗?是不敢触动历史,历史的面貌动一动太可怕。 是政治,是心理脆弱。是“维稳”,是在历史经年的的溃烂处贴一块无用的“创可贴”,是医术不高。但是我们对时间始终抱有敬意。中国的历史终究会体现中国人固有的智慧。我坚信,“箭杆胡同9号”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北京的一个参观亮点,能以一种“新青年启蒙”的姿态继续疾呼科学与民主,继续轰响陈独秀的那种振聋发聩的呐喊之声。

陈教授赠我一册名为《世纪情缘》的画册。饭毕,送走客人后,我翻阅画册久久不忍释手。我在一幅照片面前差点流下眼泪。那是头发花白的陈红跪在地上的形象,照片说明是:“20081024日陈红到上海龙华烈士公墓祭扫大伯父陈延年、二伯父陈乔年墓。”

我仿佛看见了当年陈独秀与陈延年、陈乔年开会见面互相称同志的一幕。历史是这样清晰,容不得半点模糊啊!

残破的历史,何时才得以彻底的动迁与修缮呢?


上一篇:陈独秀传记写作的一大可喜成果
下一篇:陈独秀精神再次被阉割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历史的反思——陈独秀研究剪[100443]
 · 独立高楼风满袖[92017]
 · 笨也是鞭子——兼怀陈研前辈[87984]
 · 立志报国,投身革命[85079]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验 证 码:
*用 户 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4 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本站顾问:沈寂 程继兵 徐晓春 张皖宿 主编:李银德 执行主编:陆发春 万多胜 蒋正涛

陈独秀研究 投稿信箱:shanghaipet@qq.com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发文管理

联办协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

皖ICP备11019635号-3 给我留言 赞助网站

| 网站地图 |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

xml聚合新闻rss2.0 firefox全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