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ChenDuxiu.Net 当前在线193
注册、发文请设置浏览器兼容。   
  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  研究动态  陈研通讯  独秀生平  独秀文章  独秀墓园  故乡人文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研究动态>>研究文章
  共有 6966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张国焘在陈独秀的出殡仪式上

  发表日期:2013年5月25日   出处:张国焘的这一生    作者:少华     【编辑录入:多声

  (本文摘自《张国焘的这一生》,少华 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虽然都是先盛后败,但张国焘的人品真的赶不上陈独秀。

  陈独秀去世在社会上并未引起很大反响。

  中国共产党没有作出正式反应,延安的《解放日报》和在重庆的《新华日报》都未予以报道。一个多月前,毛泽东曾在中共中央学习组作《如何研究党史》的讲话时提到:“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现在还不是我们宣传陈独秀历史的时候,将来我们修中国历史,要讲一讲他的功劳。”既然是以后的事,那就不必要在当时匆匆作结论,所以中共机关刊物保持缄默。

  国民党中央社作了三句话的报道,对其生平事业只提了一句:“曾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与国共两党的克制态度相比,一些社会人士倒是发表了许多有见地的悼念文章。其中有一篇文章反映民众对陈独秀之死的普遍观感:“假如陈独秀死在10年前或20年前,噩耗传来,无疑将引起全中国或甚至引起全世界的大冲动,可是这个时候,他的死不过像一片小小的瓦片投到大海里。”

  一代俊杰,死非其时,令人生出无限感慨。

  6月1日,张国焘特地从重庆赶来参加陈独秀的出殡仪式。葬礼只能用“凄凉”来形容。没有致悼辞,没有宣读唁电,也没有将亲朋好友所送挽联悬挂于灵堂。送葬的人群有一二百人,多是亲友和鹤山坪的乡亲。

  这一二百人中,与中共有渊源的只有包惠僧和张国焘。他们都是“一大”代表,而在送葬时,一个脱党,一个叛党,都不甚光彩,所以高语罕在介绍他们身份时把张国焘说成是陈独秀之北大高足。

  送葬完毕,高语罕拿出两副挽联请张国焘评点。

  一副对联是高语罕写的:

  喋喋毁誉难凭!大道莫容,论定尚须十世后;

  哀哀蜀洛谁悟?彗星既陨,再生已是百年迟。

  另一副对联是曾任代理行政院长的陈铭枢所拟:

  言皆断制,行绝诡随,横览九州,公真健者;

  谤积丘山,志吞江海,下开百劫,世负斯人。

  两副挽联不约而同地写出了陈独秀志吞江海、特立独行、毁誉集于一生的特点。

  张国焘无心评点挽联,满怀伤感地说:“真没有想到,仲甫先生就这样去了。”

  他可能根本没有想到几十年后,自己的下场会比陈独秀更凄凉。不管怎么说,陈独秀去世时还有一二百人送葬,还有两副知己充满敬意的挽联,还有报刊评价他“较有操守”,还有瓦片丢落水中激起的涟漪,而他自己却如同轻烟一般悄然而逝,无声无息。

  纵观两人的一生,陈独秀始终保持了书生的耿介、学者的执着、政治家的操守,而张国焘一样都没有守住。虽然都是先盛后败,由主角沦为观众,但张国焘的人品真的赶不上陈独秀。

  在张国焘还笼罩着一层神秘灵光时,戴笠对他十分尊敬,认为只要他肯卖一点气力,便可以把共产党搞垮。那段时候,张国焘不仅是戴笠宴会上最受欢迎的佳宾,也是戴笠最引为骄傲的部属。每次请客,他都要邀请张国焘参加,宴会之前,他会用很神秘的口吻对朋友说:“明天请你来吃饭时,你可以看到共产党里面坐第三把交椅的人物。”张国焘不同意戴笠把他位列第三,排在毛(泽东)王(明)之后。他说:“在长征途上,要是我心狠手辣一点,我在共产党内的地位就不是第三、第二了。”

  不仅在交往中,张国焘享有特殊的礼遇,在生活待遇上,他也高人一头。当时,军统各处处长、主任均为少将军衔,惟有张国焘例外,他在军委会设计委员会中挂中将军衔,是军统中除局长戴笠、副局长郑介民之外,第三位中将级的显赫人物。另外,军统还给张国焘个人配备专车、专门的厨师、专门的勤务员。这使得众多的国民党老牌特务嫉妒得要命。


上一篇:往事解密:陈独秀遗文"最后见解"是非多
下一篇:陈独秀字号笔名化名考释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历史的反思——陈独秀研究剪[99315]
 · 独立高楼风满袖[90659]
 · 笨也是鞭子——兼怀陈研前辈[86471]
 · 立志报国,投身革命[83963]
 
 相关文章:
张国焘在陈独秀的出殡仪式上[6966]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验 证 码:
*用 户 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4 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本站顾问:沈寂 程继兵 徐晓春 张皖宿 主编:李银德 执行主编:陆发春 万多胜 蒋正涛

陈独秀研究 投稿信箱:shanghaipet@qq.com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发文管理

联办协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

皖ICP备11019635号-3 给我留言 赞助网站

| 网站地图 |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

xml聚合新闻rss2.0 firefox全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