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ChenDuxiu.Net 当前在线174
注册、发文请设置浏览器兼容。   
  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  研究动态  陈研通讯  独秀生平  独秀文章  独秀墓园  故乡人文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研究动态>>研究文章
  共有 8165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由《实庵自传》看清代童试

  发表日期:2006年12月8日   出处:投稿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张秀允     【编辑录入:多声

 
摘要   童试是清代科举制度的最初一部分。它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部分。本文试以《实庵自传》中记述为线索来说明清代童试。

关键词   县试   府试  院试

    清代科举制度包括四部分,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童试是清科举的第一部分,也是科举必走一步。陈独秀先生生于1879年,算是晚清人物。其自传《实庵自传》记载了他参加科举考试的经过。其中有相当笔墨记述了清代童试。虽然篇幅不长,但无妨我们对清代童试有一个大体了解。                                                                                       

     陈先生自传中说:“县考府考自然很低,到了院试”。⑴陈先生说的是清朝童试。清朝童试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明朝,与明朝童试相仿。考生是还没有进入官方学校的学生。他们参加童试仅为考取一个官方学校生员资格,以求进入官方国有学校。这些考生被称为“童生”。他们的考试被称为“童试”。童试有三部分组成——县试、府试、院试。清朝童试三年两试,一为岁试,一为科试。逢寅、审、巳、亥年举行“科试”,丑、辰、未、戌年举行“岁试”。童生可在三年内参加一次科试和一次岁试。经科试和岁试,他们依次参加县试、府试、 院试。县试多在二月举行,由知县主持。县试一般考四场或五场。第一场通过者就可参加府试。府试由知府主持。府试通过者方可参加院试。院试是童试的最高一级,它由学政主持。院试通过者才可进入官方学校,成为一个地方生员。陈独秀先生1896年参加县试。1896年恰是丙申年,为科试年。

     陈独秀先生在院试中提到“经古”和“提堂”、“幼童”。“经古”是院试考前的一个测试。“经古”题目最初为经解、史论、诗赋。咸丰时增加性理、《孝经》论。同治十年增加算术。光绪二十三年增加时务。考生只须选其中一门考试即可。同时,清朝科举制度规定,十五岁以下的考生为“幼童”。(洋务运动中的留美幼童或源于此吧?)幼童不须考“经古”,他们考默经或背经。经文由学政指定,并且要由学政监考。学政看陈先生幼小,所以问为何不考幼童。当然,学政考过的幼童他都记着,看到陈先生之后才发现他未考幼童。陈先生年以十七,不是幼童。所以考“经古”不考幼童。陈先生说他“经古”考取“提堂”什么意思呢?清朝科举制度规定县试第一场为正场,考前二十或三十名者提考于县大堂。他们被称为“堂号”,由知县面试。县试最后一场考前十名者,他们府试时试卷要加盖“堂”字,其考场设于大堂。这被称为“提堂”。府试“提堂”与县试类似。院试时,府试考取的“提堂”者和“经古”者要提考于学政大堂前,也就是说他们的考场在学政大堂前。陈先生说“经古”考取“提堂”,也就是说“经古”考试名次靠前(一般是前十名)。既然“经古”考取“提堂”,那就要提考于学政大堂前。当然,他们的试卷上盖有“堂”字。陈先生也是通过其试卷上的“堂”字知道其考取“经古”考取“提堂”的。清朝府试、县试的第一名要在学政面前面试,“经古”考取“提堂”也要面试。陈先生既要面试又要提考于学政大堂前,所以学政会“便当”的来收他的卷子。

     大宗师什么意思呢?陈先生自己解释说是学政的俗称。学政是“掌一省试习文风之政令”,主管一省教育文化事务。主持院试是其职责之一。学政由皇帝亲自选派,任期三年。一般情况下,宗师多有翰林充当。他三年两次到地方上主持院试。学政一般住省城。但不可简单的认为院试都在省城举行。陈先生说安徽俗话称学政为宗师。其实,大部分地方都称学政为宗师。

     陈先生称他与兄长为秀才。秀才是什么呢?学政参考院试成绩,根据录取名额来招收官学生员。被录取的学生被称为附生或茂才或博士弟子,俗称秀才。这些秀才才有资格进入府学或县学,成为府学生或县学生。至于秀才的录取名额与当地的文风高下、钱粮丁口的多少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秀才地位如何呢?陈先生言考取秀才后陈家欢天喜的,好事连连。陈家地位陡增。而小说和电视往往把秀才与贫穷联系起来。两者多有矛盾,谁是谁非呢?陈先生告诉我们的答案是小说和电视偏离了事实。有了秀才这种身份和头衔在下层大众中已非同小可。秀才没有劳役,不受里胥侵害,与县官平起平坐,出入公堂,结交官府。亲戚邻居都另眼相看,威风的很。难怪陈母乐得掉眼泪,几家富户竟相求婚。用陈先生的话说是:“便是一步登天,也就是立下了将来做土豪劣绅的基础。”由此观之,秀才在普通人中已了不了。陈先生的祖父是廪生,父亲是秀才,叔父是举人。看来陈家决非陈先生说的穷的"叮当响"、“小户人家”。陈先生家在省城,和省城富家大户相比陈家可能穷了些。但陈家决非一般人理解的“穷”。郑超麟晚年也转变看法,接受了陈家决非小户人家的观点⑵。唐宝林的《陈独秀年谱》、朱洪的《陈独秀风雨人生》都说陈出生贫穷。本人不敢苟同。不知是谁没有读懂《实庵自传》。

     陈先生说他不喜欢八股文和八股文程度差。八股文是什么呢?八股文是清朝科举采用的一种文体,说明白一些是一种对格式有特别要求的文体。它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部分组成。破题是将题目之意破开。承题是将破题中紧要意义承接下来。起讲是以圣贤口气开始议论。入手为起讲后入手处。这是八股以前的部分。接着是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又成为二比、中二比、后二大比、末二小比)。四股当中,每股都有两段相对偶的句子。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都需相对。共计八股,故称八股文⑶。清朝考题多出自“四书”、“五经”,考生以这些书为依据借以八股格式来答题。因而那些以八股格式讲“四书”①、“五经”②的书成了童生的必修书。所以陈先生的哥哥才会把路德的文章与金黄和袁枚的“制艺”③拿来给陈先生看。八股文仅能以题意揣摩古人语气,代圣人立言,决不允许发挥个人独到见解,更不允许联系现实政治。考生仅可循规蹈矩。由此观之,八股文多流于形式,格式呆板。进一步看,清朝科举以部分失去进步意义。更可笑的是,陈先生乱曳一番,反而考了第一名。这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陈先生完全掌握了八股格式。第二,清朝科举该改革了。 

     陈先生说他的考题是截答题“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为更好了解截搭题,我们先来看院试考试内容。清初院试主要考四书文④、《孝经》各一篇。后多有变动,偶尔会从性理中的《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正蒙》、《小论》中命题。有时还有策论等内容。但四书是必考内容。考生也以四书为必修书,日日磨练。而命题者又以四书命题。天长日久,考生所考之题多为平常所练之题。遇到这种情况,考生把平时背熟模块默写下来就大功告成了。考生所记模块相同,考场出现雷同试卷也不足为奇了。为避免这种情况,命题者避熟就生,割裂变化,创出别异题目。题目多端变化,考生又束于八股格式,考题对考生形成新的挑战。为了规范命题,降低难度,命题者把命题分为不同种类。每种题都有各自解题之法。考生只需准备各类题解法即可。题目被分三类:大题、小题、截搭题。乡试、会试多命大题,小考多命小题、截搭题 。陈先生院试题目为截搭题。截搭题又分长搭、短搭、有情搭、无情搭、隔章搭诸题。针对截搭题的解法是调、渡、挽(4),这里不做解释。

     童生通过院试才可被录取为官方生员,才可进入县学、府学。新入学的学生要在地方官的带领下到学宫(学校)大成殿拜谒孔子,后到学宫明伦堂拜见授学老师。学宫有泮水,因而学宫又有泮宫之称。新生入学宫也就有了入泮和采芹的别称。 生员在学宫中仍要学习、考试。官学教学多流于形式,但其考试则严肃多了。生员考试分为岁考和科考。生员经岁考分出不同级别。一般分三等,一等为廪膳生员,简称廪生(陈先生祖父为廪生),每年可从国库中领取“廪饩银”四两。二等称增广生员,简称增生。三等叫附生生员,简称附生。生员的法定服色为蓝袍,如受罚则穿青衫(也称青衣)。青衣蓝袍也成了生员的代名词。生员科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生员通过科考方可参加乡试。

     陈先生面对考题乱曳一番,竟考了第一名。由此观之,清朝科举制度出了问题。它形式呆板内容有限,不能有效选拔人才。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等作品都深深揭露了清朝科举的弊端。再看看《实庵自传》中那个盘辫子口称“金科必中”的考生,所有人的想法可能都是废除科举制度。但我们也应看到清朝科举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特点。清朝科举也选拔了许多能臣。作为例证,同治中兴的名臣哪一个不出身科举?当然,清朝科举的弊端超过其优点。科举制度的废除也成了历史的必然。 

   陈先生在《实庵自传》中简单的回顾了童试。他没有提到的东西还很多。至于本文更是管中窥豹,不详之处更多.
 
注释:
①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② 《 易经》、《春秋》、《诗经》、《尚书》、《礼记》。
③   皇帝的命令称为“制”,讲解经书道理的文章称为“义”,因而有“制艺”或“制义”一词。八股文为钦定之物,被称为“制艺”。
④   以四书命题的八股文被称为四书文。
 
参考文献
⑴陈独秀:《实庵自传》。转引自任建树编《陈独秀著作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20页。
⑵郑超麟::《郑超麟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4年,第633页。
⑶宋元强:《清朝的状元》。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第8页。
⑷商衍鎏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三联出版社,1983年,第235页。
 
 

 


上一篇:独秀墓园
下一篇:胡适整理独秀遗稿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历史的反思——陈独秀研究剪[99155]
 · 独立高楼风满袖[90515]
 · 笨也是鞭子——兼怀陈研前辈[86318]
 · 立志报国,投身革命[8381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验 证 码:
*用 户 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4 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本站顾问:沈寂 程继兵 徐晓春 张皖宿 主编:李银德 执行主编:陆发春 万多胜 蒋正涛

陈独秀研究 投稿信箱:shanghaipet@qq.com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发文管理

联办协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

皖ICP备11019635号-3 给我留言 赞助网站

| 网站地图 |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

xml聚合新闻rss2.0 firefox全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