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ChenDuxiu.Net 当前在线1159
注册、发文请设置浏览器兼容。   
  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  研究动态  陈研通讯  独秀生平  独秀文章  独秀墓园  故乡人文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故乡人文>>独秀山水
  共有 87941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笨也是鞭子——兼怀陈研前辈吴晓先生

  发表日期:2011年2月28日      作者:西洋薇     【编辑录入:西洋薇

     编者按:2011215日,陈研前辈吴晓先生,因病不幸在安庆逝世,享年76岁。本站特发西洋薇的这篇文章,以志怀念。  

 

吴晓先生遗照

 

        对于我这样一个除了上班就想回家的凡人而言,虽然已经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安庆生活四十多年,但是认识的文人并不多,尤其是称得上精英的作家,能够高攀的更是少而又少,独有一位精英作家我不但有幸与之相识,还近距离拜他为师一年有余,此人非别人,正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现代文化学会陈独秀研究会会员、省法学会会员……拥有诸多“头衔”的吴晓老师。

 

一张报纸相识

 

屈指算算认识吴老师快七年了。当初因编辑公司报纸所需,想找一位懂行的指导,目标定位于有丰富经验的退休报人,朋友力膺向我推荐了她的中学语文老师——作家吴晓。与吴老师见面一了解情况,他担任过新闻记者、主任编辑及报社印刷厂厂长,既会编辑又会画版还懂印刷,加上受聘编辑市消防报、市中宜报,简直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向公司领导作了汇报后,立即一锤定音。

吴老师快人快语,与我谈了三个条件:做事要认真,定稿 “一支笔”,不天天坐班。前两个条件我爽快地答应了,考虑吴老师年岁已高,最后一个条件我也应允了。为编报时不分散精力,我和吴老师约定每个周末到单位编报,在这之前我准备好拟用的稿图,吴老师过来时一一“筛选”(定稿件、定名称、定内容、定版面),然后我一个版面一个版面地清稿,最后吴老师严格按照字数兼顾美观,用红色美工笔在版样纸上进行分割。待到上班时间送到本地印刷厂排版室排出电子版,一张四开报的雏形出来了。这第一稿出来说难也不难,难的是第二稿、第三稿,为什么如此说呢?第一稿因为是特约编辑和责任编辑(吴老师和我)共同做主,由于我们把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做好,印刷厂工作人员只需将送过去的清稿存入电脑,再照我们给的样子排版、插图……第二稿是领导指定的部门把关,“一支笔”(主编)只看第三稿,若我们的想法与他们的想法大致吻合,那么到印刷厂只需进行小的改动。倘若我们的想法与他们不一致,那么必须对版面重新调整。可对印刷厂那些工作人员而言,我们送去的应是定下来的报样,所以,每当我们去找他们修改时,工作人员都没什么好脸色,有的人甚至根本不睬我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去找排版室负责人协调,磨出第四稿。或许有人要问,我给生意让他们做,他们有什么好“拽”的,但人家做的是官生意(报纸纸张彩报本地只有他们能印),才不在乎你这桩小买卖。把七七八八的时间算起来,一份报纸从制作到分发出去,几乎花了近半个月时间,个中辛苦只有经办人自知。

 

爱好文学结缘

 

天长日久我知道了吴老师不想上坐班的原因,一方面于家务(老伴中风要照顾,孙女上学要接送),另一方面于文学创作,这是他终生追求的目标。

吴晓,原名吴道元,1935年出生,江苏洪泽人。1953年在扬州中学毕业后入海军干校,1961年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化学会、陈独秀研究会会员,安庆市陈独秀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法学会、省作协会员,市政协委员,市新闻学会理事。吴老师自幼生活、成长于扬州,是从幼年卖饼子、麻团及擦皮鞋的困境中走出来,同时扬州古文化熏陶了他。他学生时代就酷爱文学并开始创作,到新闻部门工作犹鱼得水,笔耕不缀,多年来,他在省级以上报刊累计发表诗歌、散文、游记、小说、报告文学、传记文学、论文等三百余万字(首),出版了《漫游神州》、《情书写作大观》、《钓鱼入门入境》等著作,多篇作品获奖或被选入有关文集和《中国新闻年鉴》其中,《头条新闻选择要样化》获《人民日报》主办的《新闻战线》征文三等奖,《新闻写作实用手册》(70余万字)再版多次,获安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近20年来,吴老师利用史学界对陈独秀这位历史人物研究的成果,大胆尝试用文学体裁创作以陈独秀为历史题材的系列传记文学,已出版《陈独秀在江津》(合)、《破屋春秋——陈独秀一家人》、《独自风流——陈独秀秘史》、《陈独秀传奇》等,在史学界和文学界一度引起争鸣,名播海内外。此外,吴老师对法学、社会学等也有所研究,尤其对新形势下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其防治与对策,进行过专题研究,写有多篇论文发表于《青少年犯罪研究》杂志等报刊。

我对文学的喜爱始于七十年代,那时我家还装不了自来水,附近刚建的汽车配件厂宿舍离我家不远,里面住着几对年轻夫妇和几个单身青年,大家都是街坊邻里,一来二往熟了,就叫我们到他们宿舍用水。我常过去洗衣服,他们当中有人喜欢看小说,我到他们家忙活时,每当看到有人手捧着书,眼睛就“绿”了起来,书借到手后常常在被窝里打手电筒看到深夜一二点,一本厚厚的书几天就读完了,大家看我好借好还,都乐意把书借给我,还有一位慷慨地送我一本没头没尾的抗日题材小说(估计是被家中小孩撕掉了),它可是我拥有的第一本长篇著作,我爱不释手,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每读一遍就对抗日英雄的钦佩增加一分,幻想着将来能穿上军装保卫祖国,几年后才知道该书名叫《烈火金钢》。

像所有文学爱好者一样,随着阅历的增加,我对作家越发崇拜,如今有位活生生的作家生活在周围,怎能不产生敬意?

 

钟情风云人物

 

50多年前,市日报社袁总编求贤思渴,亲自到上海“挖”人才,吴老师因此来到安庆,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结下了不解之缘,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安庆不仅养育了他,还让他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创作营养,走上了记者与作家之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吴老师凭着新闻记者特有的敏感,把创作的目光投向了历史人物陈独秀,试图由他出生的沃土入手,借用文学手法记录其坎坷的一生。当时,如何看待陈独秀是比较敏感的话题,吴老师甘冒政治风险,在本市第一个啃起这块烫手的“山芋”。他不远万里朔江而上,寻觅陈独秀在江津的踪迹;深入各大图书馆、档案馆、革命历史博物馆,偷偷地收集有关陈独秀的资料;悄悄地走访与陈独秀熟悉的人,哪怕是一点点线索都不肯放过。经过十几年方格田苦耕,几易其稿,19943月,老师创作的传记文学《破屋春秋——陈独秀一家人》由中央编研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通过详述与刻划传主陈独秀的家世、家业兴衰、先辈及其一家人的悲欢离合故事,折射出他功过是非皆有的风流人生。书一经问世,广泛受到好评,包括《人民日报》、《中共党史研究》等中央及地方几十家报刊、传媒,都作了报道或评介,或转载,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陈独秀研究专家唐宝林先生称它为“百年风云一面镜”的好书,获安徽省文学奖优秀作品奖,并一版再版。

此后,吴老师一发不可收拾,接着写了《独自风流——陈独秀秘史》、《陈独秀传奇》和《陈独秀别传》、《陈独秀的监狱人生》等文学作品,一本又一本地出版或待出版。2007年,吴老师生病住院期间,我到医院探望他时,他正戴着老花镜坐在床上,一个字一个字地编校《名人昨天》、《名人往来》、《名人情趣》三本文集(100余万字)。见到我他非常高兴,兴致勃勃地谈起名人文集,说是从他多年创作的、纪实兼有传记文学色彩的、300余万字的名人作品中筛选出来的,文集集中展示了中外百余位名人的人生旅途中最精粹、最有趣的故事或片断,有极强的文学性、史料性、故事性、感染性与可读性,能将这三本文集奉献给社会与读者,是他多年的夙愿。

 

作家也是凡人

 

与吴老师接触久了,知道作家也是凡人,比如,吴老师虽然在文学创作上颇有建树,但是也要为柴米油盐发愁。特别是在晚年,子女下岗,老伴中风,自已每年还要住院两三次(血吸虫病后遗症),医保不予报销的费用只有从夫妻微薄的退休金中支出。为节约开支,七十开外的老人到哪都蹬着自行车,家务坚持自理,想复印的资料有时叫外人帮帮忙,与他认识7年,我从未看到他乱花过一分钱。有一次,吴老师对我唠叨,说出书比写书更难,因为写书只须付出精力,而出书则要付出经济和人脉。作者出书先要找出版社,对方审核同意后,自己花钱买书号,并要解决部分书销路问题,这往往需要好几万元。几万元或许对有钱人算不了什么,但对靠退休金生活的人而言,确实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吴老师对自己非常苛刻,对文学创作却从不吝啬与马虎,为方便写作,六十多岁的他购置了电脑,很快掌握了上网、打字、处理图片、聊天、发邮件。每天,他边忙于家务边抓紧时间写作,非万不得已不间断。吴老师光明磊落,性情耿直,为人处事有自己的原则与立场,曾经大陆外某出版社找到他,说可以帮助出有关陈独秀的书,前提是他们对稿子要进行修改,吴老师一口谢绝了。他认为,即使是写传记文学,也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不能昧着良心往别人脸上抹黑。

在日常生活中,吴老师同样是性情中人。去年7月,当收到中国作协寄给他《入会通知书》时,高兴得喜发少年狂,他打电话一一告知朋友,让我们大家共同分享他的快乐。他还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专门书陈独秀传奇〉作者的中国作家之梦》发表在皖江晚报。文中写道:

76,阳光灿烂,大地铺满金辉。这天,对年逾七旬的我来说,是最难得、最难忘而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在热切的期盼中,终于收到来自京城的中国作家协会628寄来的金边、樱红背景的《入会通知书》,圆了我晚年执著文学追求的梦想。上面写道:

吴晓同志:您好!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于2010621,批准您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特此通知,并向您表示祝贺。中国作家协会(公章) 

当我捧着这梦想成真的通知书时,高兴得犹如几十年前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样,激动万分的心情无法言表,心中泛起阵阵波澜,几乎大叫起来:“我终于成为中国作协会员了!”

中国作协是中国作家攀登的最高文学殿堂,吴老师用坚韧与执着历尽十几年达成梦想,无疑给他晚年的生活抹上绚丽的色彩。

吴老师是外乡人,当他来到安庆后,既来之则安之,数十年如一日践行“笨也是鞭子”座右铭,在文学的道路上苦苦耕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安庆,顾名思义,平安吉庆”,这是吴老师对“安庆”一词的最好诠释,也是他深爱脚下土地的真实写照。

值此吴老师《陈独秀一家人》增订版(原名《破屋春秋——陈独秀一家人》)即将发行之际,写下上述文字,以纪念我们尊敬的吴晓先生。

吴晓是安庆人民的好儿子,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注:本文有部分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和吴晓老师的文章。

                                      


上一篇:陈独秀与安庆振风塔
下一篇:中原归来话观感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历史的反思——陈独秀研究剪[100413]
 · 独立高楼风满袖[91981]
 · 笨也是鞭子——兼怀陈研前辈[87941]
 · 立志报国,投身革命[85053]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人:vets

IP:14.217.225.16

发表人邮件:stes@qq.com 发表时间:2016/12/29 21:56:46
    非常好
发表人:youxw34

IP:180.136.20.231

发表人邮件:m18376539497@163.com 发表时间:2012/6/28 11:08:14
    

新人先来报到一下,不敢发表意见!

*验 证 码:
*用 户 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4 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本站顾问:沈寂 程继兵 徐晓春 张皖宿 主编:李银德 执行主编:陆发春 万多胜 蒋正涛

陈独秀研究 投稿信箱:shanghaipet@qq.com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发文管理

联办协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

皖ICP备11019635号-3 给我留言 赞助网站

| 网站地图 |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

xml聚合新闻rss2.0 firefox全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