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ChenDuxiu.Net 当前在线178
注册、发文请设置浏览器兼容。   
  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  研究动态  陈研通讯  独秀生平  独秀文章  独秀墓园  故乡人文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陈研通讯>>
  共有 4517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陈独秀与刘海粟的诗画缘

  发表日期:2019年3月21日   出处:团结报    作者:周惠斌     【编辑录入:多声

刘海粟《黄山孤松》
陈独秀书联题赠刘海粟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学识渊博,一生孤标傲世,既有政治家的胸襟与气度,又有艺术家的才华与睿智;而刘海粟则是我国现代开风气之先的绘画大师,美术教育的拓荒者和传薪者。陈独秀与刘海粟相识较早,他们相互仰慕,相互敬重,在动荡的历史岁月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刘海粟营救陈独秀

1921年,刘海粟应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邀请,北上讲学。不久,蔡元培因病住进一家由德国人主办的医院,刘海粟闻讯后前去探望,不想在病房内邂逅了北大教务长顾孟余、总务长谭仲环,以及文学院院长陈独秀。而此前,陈独秀以五四运动的领袖和《新青年》杂志的主编而名闻全国,刘海粟因为在上海创办美术专门学校和主编《美术》杂志而轰动全国。他们两人一北一南,尽管彼此从未谋面,可内心却神交已久。陈独秀与刘海粟一见如故,禁不住互道倾慕,一下子便似老朋友般畅谈起来,相见恨晚。

此后,陈独秀因革命需要,经常到上海布置和开展政治活动,期间每有空暇,总要去刘海粟那里叙旧,由于交往日密,他们的友情也因此愈来愈深。据刘海粟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回忆,当年陈独秀在上海一度寄寓渔阳里(今淮海路与南昌路交口的一条胡同),尽管身份保密,行踪飘忽,出入谨慎,但还是被跟踪他的法租界巡捕房的密探盯上了梢,最后被捉进法国巡捕房。刘海粟获悉后,心急如焚,迅速找到了当时在上海颇有影响的头面人物、国民党左派人士李征五,请他设法营救陈独秀。李思想开明,性格豪爽,讲义气,重交情,当即答应帮忙,于是疏通关节,保释出了陈独秀。

陈独秀赠联刘海粟

1932年,刘海粟旅欧归国回到上海,听说陈独秀被国民党政府抓了起来,关押在南京的第一监狱里,内心非常牵挂。刘海粟经与蔡元培、叶恭绰、杨杏佛等社会著名人士权衡形势,反复商议后,决定还是由他独自去探监最为适宜。于是,刘海粟不顾旅途劳顿,赶赴南京前去探监。

世道多变,刘海粟与陈独秀阔别多年,再次相逢竟然是在监狱内,这让他们无限感伤,然而性格上共同的豪迈气概却又让他们相见甚欢。俩人双手紧握,互相问候,恣意放言。刘海粟说:“你伟大,敢于抨击专制暴政……”陈独秀抢着说:“你伟大,敢于画模特儿,和封建势力作斗争……”甚至大声抗议道:“蒋介石要我反省。我反省什么!”

临别时,刘海粟取出早已准备好的笔墨和宣纸请陈独秀题字留念。陈独秀不假思索,即席挥毫,写下这样一副对联:“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上款是“海粟先生雅教”,下款是“独秀”。陈独秀虽不以书法家名世,但他的书法风帜独标,卓尔不群,篆、隶、行、草等都有很高造诣,深受时人赞誉,早期的《向导》杂志刊名即出自陈独秀之手,外秀内刚,英气勃发。这卷行草,纵横恣肆,大气磅礴,气贯长虹,真实地记录下了陈独秀当时为人不做亏心事的坦荡胸怀、心迹和昂扬激情,表明了他虽身处逆境,却傲骨依旧,以及我行我素的倔强个性,可谓见情见性见风骨。据介绍,陈独秀写的这副对联,后来曾在刘海粟一百岁华诞时首次展出,引起轰动。

陈独秀题画《古松图》

1935年,刘海粟自黄山写生归来后,再度来到狱中探望陈独秀,他拿出自己刚创作的《古松图》与好友共赏。在这幅画作的题记中,刘海粟写道:“乙亥十一月游黄山,在文殊院遇雨。寒甚,披裘拥火犹不暖,夜深更冷,至不能寐。院前有松十余株,皆奇古。刘海粟以不堪书画之纸笔,写其一。”刘海粟用心良苦,以画述说了自己孤伶、寂寥的心境,反映了他对朋友的思念和牵挂。而根据这则题记所述的情景,当时年已73岁的“大名士”沈思孚题有一绝:“拥衾僧院寒于铁,起写黄山一古松。何处不留真面目,偶挥秃笔写虬龙。”蔡元培也留下了墨宝:“黄山之松名天下,天矫盘拏态万方。漫说盆栽能放大,且凭笔力与夸张。”并附小字注释:“人言黄山松石,恰如放大之盆景。”

身陷囹圄的陈独秀仔细欣赏了刘海粟笔下那出奇制胜、精神独具的黄山古松意象后,不禁感慨万千,他触景生情,挥笔写下:“黄山孤山,不孤而孤,孤而不孤;孤与不孤,各有其境,各有其图。”为了避嫌,他又在诗下加注道:“此非调和折衷于孤与不孤之间也。题奉海粟先生。独秀。”

刘海粟得此诗款,对《古松图》更是珍爱有加。沈思孚、蔡元培的题绝和陈独秀的诗句深沉隽永,刘海粟的画则意境阔远,两者交相辉映,构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斯世同怀,今生知己”的奇趣与默契。也正因为此,《古松图》后来成为一件独特的艺术珍品,令人不胜把味。


上一篇:陈独秀一生只向真理投降
下一篇:安庆市举行清明祭扫独秀园活动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历史的反思——陈独秀研究剪[99302]
 · 独立高楼风满袖[90648]
 · 笨也是鞭子——兼怀陈研前辈[86458]
 · 立志报国,投身革命[83954]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验 证 码:
*用 户 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4 陈独秀研究 ChenDuxiu.Net

本站顾问:沈寂 程继兵 徐晓春 张皖宿 主编:李银德 执行主编:陆发春 万多胜 蒋正涛

陈独秀研究 投稿信箱:shanghaipet@qq.com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发文管理

联办协办: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 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

皖ICP备11019635号-3 给我留言 赞助网站

| 网站地图 | 主编热线:13955602328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

xml聚合新闻rss2.0 firefox全面支持